“对技术冒进赶时髦在金融行业是尝不得的,因为金融行业都是高价值资产,出现问题以后带来的社会影响都比较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产上链的问题,链上链下如何实时同步的问题,On-chain to Off-chain,怎么保证上链的资产有规可循,怎么解决账实不符事后追责?”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召开的2018金融区快链技术与应用峰会上称。
“2018可信区快链峰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会议并致辞
2018可信区快链峰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会议并致辞10月9日-10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主办,国际电信联盟、可信区快链推进计划、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中国保险学会特别支持的2018可信区快链峰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金融已成为区快链应用和推广的优选场景,当前金融机构以及BATJ等互联网机构正在探索区快链在金融业中的应用,部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信通院联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发起的“2018金融区快链创新应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市场机构的积极响应,一共征集到70多个案例,经专家严格评审,综合考量案例的技术创新水平、经济社会效益、示范价值等多个维度,最终有来自工行、农行、招行、广发银行、微众银行以及支付宝、京东金融和银联等15个案例获评“金融区快链创新应用优秀案例”。
狄刚指出,区快链本身是一项中立技术,是被需求所决定的。各种技术和应用场景之间并没有一个绑定关系。同时,区快链技术的演化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从最早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公有链,到之后为了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而催生出的许可链,再到逐渐分出了很多行业方向,目前在一些情况下已经没有了块、链结构。
第一、金融区快链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过去三年区快链技术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大量泡沫带来非理性繁荣,现在逐步去伪存真。“目前,区快链的发展还是一个初始状态,我们关注它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能够满足现在大规模的应用。”狄刚认为,金融行业对区快链发展目前有四大挑战。一个是性能本身的瓶颈,第二是隐私保护和安全治理,第三是互联互通,第四是业务连续性管理。
1、性能本身的瓶颈。中本聪的共识算法是原来公有链的一个初始算法,来源于分布式系统。现在,中本聪的经济博弈提出一套新的分布式设计思路,但是如果在金融行业应用,就存在更高的性能要求。比如天猫“双十一”的性能压力达到25.6万笔每秒,但是比特币的性能才每秒7笔交易,根本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此,现在有很多技术方向对共识算法进行了优化,实现安全性能和分布的再平衡。另外一个思路是通过分层和分片,分层提高响应速度,分片提高吞吐量。但是,如果说跨片的数据比较多,反而成了一个热点数据的瓶颈,所以在分片的过程中实际需要对架构上进行一个非常好的全局设计。
2、隐私保护和安全治理。安全是区快链在金融应用中有很大的一个挑战,公有链在隐私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差。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除了隐私保护外,信息系统在金融行业实际上有更高的安全性。金融对隐私保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公有链在隐私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差,虽然能够把实名隐藏起来,但是地址、交易是公开的。在金融行业,人们的每一笔交易、价格、交易对手,都只是交易相关方可见。
现在解决方案有很多种,例如新的一些密码学理论,比如零知识证明、环签名、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另外一个隐私保护的方式是通过分层,这种方法虽然彻底而高效,但是也带来了大家比较担心的中心化问题。除了隐私保护,信息系统在金融行业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公链上主要是通过签名、密码体系来保证安全性,唯一采用签名密码的体系实际上是比较单一的。单纯的安全性就会导致脆弱性,反而带来了隐患。
3、互联互通。现在新的信息孤岛产生,各个区快链项目都是独立封闭体系,大家无法互联互通,通用性大打折扣,截至目前仍旧缺乏公认的技术标准与跨链的解决方案,涉及到一些不太相同的共识体系,性能是急剧下降,基本上到一个不可用的阶段。
金融业务是相互交织、联动和协同的,跨机构、跨市场的创新与监管需要大家有良好的互通性。当前各个区快链项目都是独立的封闭体系,大家无法互联互通,通用性大打折扣。同时,现在行业缺乏公认的技术标准与跨链的解决方案,涉及到一些不太相同的共识体系,导致互联互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解决的方案主要还是多中心的公证人机制。
4、业务连续性管理。区快链节点有着高度冗余的特性,而且不同节点有相同的副本,为传统运维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在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都做相应的处理措施。
狄刚建议,在区快链管理上,至少要在上线前就做好一些规则,比如成立一个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联席协调运维机制;在技术上,区快链是协议层的统一,并不是在物理层和技术层要完全统一,不同的节点可以采用同一种底层平台。比如操作系统可以选成不一样的,数据库可以选成不一样的,减少bug对系统的影响。同时,由于区快链业务连续性,大家各自是黑箱,看不到对方,出现问题以后要互相进行联合运维,需要去做一个链管平台来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管理。
第二、区快链应用不可拔苗助长
“在应用场景方面,区快链概念成型早期,大家对它赋予很高厚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发布的报告,当时对区快链寄予的厚望还是比较多的,提出很多应用场景的设想。但是到今天为止发现区快链发展还是比较慢。”狄刚认为,在认识层面,目前区快链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比较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本身的特点比较匹配区快链,比如参与方比较多、流程比较长、链条比较长等,区快链可以实现信任的传递和信息的穿透,提高协作效率,减少风险隐患。
此次获奖的案例中,浙商银行的应收款链平台、上海万向区快链&中都物流的基于区快链技术的汽车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华软金信科技的区快链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系统,以及易见供应链管理的易见区块-可溯源的供应链金融系统解决方案等都是区快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的探索。
“区快链的成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和帮助,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开发者生态,以及商业生态。对于联盟链来说,区快链也一样,大家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还是要循序渐进,等着它逐步去发展。”狄刚认为,在应用层面,区快链在跨主体的信任协同上有很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解决原来中心化系统解决的问题。此外,过去在跨单位进行合作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以及联合运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区快链是在高协议层做的屏蔽,技术约束得以刚性约束,这样就让运维简单化,业务流程也得以重构。
第三、狄刚对区快链的未来发展有几点建议:
1、区快链应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很多人谈论中心,但是绝大多数去中心都是技术上的去中心,并不等同于管理上的无中心。物理分布与逻辑统一并不矛盾,一味鼓吹去中心的人大多想借技术概念炒作成为新的中心,有管理的分布式系统才有真正的运行责任兜底,才能承担社会责任。
2、区快链技术还在发展过程中,单一性会导致脆弱性的问题。量子时代以后,单纯的密码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在这些方面,还是需要针对区快链本身的体系,构建一个密码测评体系的安全测评体系的综合创新。
3、要少谈颠覆,多谈继承式的发展。区快链其实是众多技术的一种,在某些场景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围绕业务需求沉淀下来,就会发现金融行业发展这么多年,由电子化到信息化和网络化,再到移动化和智慧化,已经把单体信息化工作快做完了。区快链可以进行优势发挥,但是不能拿来一个业务需求,明明原来的技术已经解决得很好,却一定要为区快链而去改变。
4、现在区快链最大的问题是资产上链的问题,以及链上、链下如何实时同步的问题。怎么保证上链的资产有规可循,怎么解决账实不符的事后追责,这些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有权威贴标签的中心化机构能够进行真正的责任兜底,可以降低很多上链的风险。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应当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区快链技术带来的挑战和变革。”狄刚表示,对于平权、互补、对等的金融生态,区快链还是能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才、学科理论的支持,急需产业资源的投入、产业配套和政策聚焦。毕竟,区快链技术的发展还只是一个开始。